新聞網首頁  
今日社評
社評:馬英九邀陸生訪台 兩岸需和平使者
  中評社台北6月9日電(評論員 林淑玲)馬英九繼3月率台灣學生訪大陸後,正式邀請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復旦大學、武漢大學與湖南大學5所名校共50名學生,在教授陪同下7月中旬訪台與台灣5所大學交流。但是馬辦8日主動透露民進黨政府似不放行,綠營民代第一時間強硬批馬,陸委會稍晚回應稱對兩岸青年交流向來樂觀其成、正面看待。但台官方又不明確說5校陸生能否來台,引發關注。 …
更多 >>
昨天論題
社評:RCEP正式生效 對外開放強勁助力
  中評社北京6月8日電(評論員 喬新生)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》(RCEP,簡稱協定)6月2日正式生效。這標誌著該協定對15個簽署國家全面生效。這是亞太地區經濟發展的一件大事,它標誌著自由貿易區協定將成為亞太地區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規則。   中國商務部強調,協定成員涵蓋地區總人口、國內生產總值、貨物貿易金額占全球30%,協定全面生效將會為我國推進高水平…
更多 >>
 中國聚焦
  • 社評:中國太空科學事業全面啟動(2023/06/02)
  • 社評:中國交通網補短板 持續發力(2023/06/01)
  • 社評:中國電動汽車發展震驚全球(2023/05/27)
  • 社評: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首創第一意義重大(2023/05/15)
  • 社評:中國對外貿易繼續前行成就顯著(2023/04/28)
  • 社評:中國外貿的三大引擎需加快經濟轉型(2023/04/27)
  • 社評:今年中國經濟開局良好(2023/04/21)
  • 社評:加快內陸河運建設促進國內市場大循環(2023/04/12)
  • 社評:中國集成電路進入標準化建設階段(2023/04/11)
  • 社評:中國實施能源替代戰略刻不容緩(2023/04/06)
  • 社評:中國經濟呈現強勁反彈勢頭(2023/04/05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頭條圖片
     中美縱橫
  • 社評:香格里拉會議中國求同存異(2023/06/05)
  • 社評:中美政冷經熱?經貿仍應是“壓艙石”(2023/05/29)
  • 社評:巴菲特揭示了美國資本市場發展規律(2023/05/16)
  • 社評:中美高層對話化凍 球在美方一邊(2023/05/14)
  • 社評:維護國際秩序是各國義不容辭的責任(2023/05/12)
  • 社評:美中東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恐畫餅充饑 (2023/05/10)
  • 社評:美國擴大財政赤字準備鋌而走險?(2023/05/09)
  • 社評:支撐美國經濟的三塊基石均不穩定(2023/05/05)
  • 社評:美國許多中小銀行在金融戰爭中被吞噬(2023/05/03)
  • 社評:濫用制裁措施 摧毀美國經濟基礎(2023/05/02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兩岸動向
  • 社評:馬英九邀陸生訪台 兩岸需和平使者(2023/06/09)
  • 社評:郭台銘會成為民進黨的助選員嗎?(2023/06/06)
  • 社評:民進黨“國際牌”褪色礙2024選情(2023/05/30)
  • 社評:藍白如何才能合?國民黨意向不明(2023/05/26)
  • 社評:阻兩岸觀光交流 民進黨能得利?(2023/05/23)
  • 社評:兩岸關係如何“大危”之中求“大機”(2023/05/19)
  • 社評:台灣明年大選結果是數學問題!(2023/05/18)
  • 社評:“九二共識”已是台灣人的生命線!(2023/04/29)
  • 社評:馬英九大陸行帶給台灣社會的靈魂三問(2023/04/26)
  • 社評:台灣年輕人不再“逢馬必反”的深意(2023/04/20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中日態勢
  • 社評:日本貿易立國為何不靈了 (2023/03/07)
  • 社評:日本芯片產業政策不容小覷(2023/01/05)
  • 社評:日本防衛政策釋危險信號 切勿成罪人(2022/12/22)
  • 社評:新貨幣政策成為日本經濟危機的加速器(2022/10/28)
  • 社評:中日建交半世紀 溫故知新繼往開來(2022/09/29)
  • 社評:恢復邦交50周年,中日關係何去何從(2022/09/28)
  • 社評:出席北約峰會不可能增加日本安全籌碼(2022/06/28)
  • 社評:日本加強與歐洲安全合作的意圖與影響(2022/06/05)
  • 社評:安倍在台灣問題上一條黑路走到底(2021/12/18)
  • 社評:安倍口出狂言 煽動右翼民粹思潮(2021/12/10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港澳熱點
  • 社評:香港區議會改革有何重要深意?(2023/05/17)
  • 社評:香港具灣區心態才能抓住由治及興機遇(2023/05/08)
  • 社評:香港外來人才置業退稅政策應先免後征(2023/01/30)
  • 社評:人大釋法再次重申香港國安法立法原意(2023/01/23)
  • 社評:恢復通關給香港由治及興注入強大力量(2023/01/09)
  • 社評:重返世界舞台 香港信心底氣十足(2022/12/07)
  • 社評:香港經濟轉型的良好契機(2022/10/22)
  • 社評:二十大報告擘畫了香港發展藍圖(2022/10/20)
  • 社評:從香港十年經驗看“一國兩制”生命力(2022/09/27)
  • 社評:此時為何需要重新認識香港戰略價值?(2022/09/01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 時政熱圖 更多>>  
     外交廣角
  • 社評:RCEP正式生效 對外開放強勁助力(2023/06/08)
  • 社評:中俄經貿投資合作有新的進展(2023/05/25)
  • 社評:中吉烏鐵路將加強中國與中亞互聯互通(2023/05/24)
  • 社評:中國與中亞國家守望相助共同發展(2023/05/21)
  • 社評:大變局下巴基斯坦的挑戰與中巴合作(2023/04/23)
  • 社評:中歐合作可成大事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(2023/04/19)
  • 社評:巴西總統訪華顯示南南合作前景廣闊(2023/04/14)
  • 社評:中法經濟合作進一步深化的重要標誌(2023/04/10)
  • 社評:法國應在歐洲聯盟發揮更大作用(2023/04/07)
  • 社評:中國多邊外交呈現嶄新格局(2023/03/30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危機透視
  • 社評:警惕日本加入北約相關組織的地緣影響(2022/11/28)
  • 社評:俄烏衝突將改變世界走向(2022/08/04)
  • 社評:警愓北約將觸角伸向亞洲地區(2022/07/07)
  • 社評:巴基斯坦經濟走廊安保亟待升級(2022/06/07)
  • 社評:烏克蘭已經處在核戰爭的懸崖邊!(2022/03/26)
  • 社評:美唯恐天下不亂,歐洲戰爭陰霾在擴散(2022/02/10)
  • 社評:哈薩克斯坦動蕩經濟問題是導火索(2022/01/07)
  • 社評:印度製造邊境地區摩擦不可能得逞(2021/10/12)
  • 社評:巴以衝突升級 歷史與現實因素交錯(2021/05/14)
  • 社評:澳政府撕毀協議 中澳關係雪上加霜(2021/05/01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國際觀察
  • 社評:金磚國家開辟國際經濟新秩序(2023/06/07)
  • 社評:科索沃會否再成巴爾幹半島戰爭導火索(2023/05/31)
  • 社評:對烏克蘭的和平談判抱有希望(2023/05/22)
  • 社評:國際秩序仍應建立在二戰成果基礎之上(2023/05/11)
  • 社評:尹錫悅從美外交 東亞地區危機四伏(2023/05/04)
  • 社評:印度重建供應鏈需升高產業維度 (2023/05/01)
  • 社評:G7成地緣政治地雷區 無理指責中國(2023/04/25)
  • 社評:中東地區和平曙光就在眼前 (2023/03/22)
  • 社評:美經濟支柱動搖俄烏衝突或有望停止(2023/03/21)
  • 社評:北溪管道事件美國在轉移視線 (2023/03/11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動態探解
  • 社評:元宇宙是科技噱頭還是科技發展方向(2022/01/19)
  • 社評:人類探索宇宙的真正目的(2021/03/04)
  • 社評:中越南海問題如何才能真正和解?(2018/04/08)
  • 社評:安倍政府花大力氣建立反導系統的目的(2017/12/26)
  • 社評:從瓜達爾港看東南亞地區的戰略走向(2015/08/15)
  • 社評:新安保法案,是日本的機遇還是歧路?(2015/07/18)
  • 社評:馬航真相不明 全世界無法承受之重(2014/07/27)
  • 社評:打通克拉地峽的地緣戰略意義(2014/03/31)
  • 社評: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機制影響全球(2013/07/21)
  • 社評:近期南海爭端僵局與中國應對(2012/07/06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 時政熱圖 更多>>  
     政要論語
  • 社評:中國可以平視世界 年輕一代挺起胸膛(2021/03/13)
  • 社評:習拜通話後 中美關係何去何從?(2021/02/17)
  • 社評:元首通話充分顯現中美關係的重要性(2021/02/21)
  • 社評:台灣參加WHA 胡錦濤誠意推動(2009/05/01)
  • 社評:溫家寳是打氣而非洩氣 看好香港(2009/04/14)
  • 社評:滿意度弔詭 馬英九要有改善魄力(2009/04/07)
  • 社評:經濟協議 馬與胡二人各做何想?(2009/03/05)
  • 社評:達沃斯論壇 中國給世界帶來信心(2009/02/01)
  • 社評:胡錦濤籲互信 軍方應提高透明度(2009/01/06)
  • 社評:胡六點是對台綱領文件 戰略調整(2009/01/01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人物評說
  • 社評:出席閱兵式 朴槿惠做出正確抉擇(2015/09/01)
  • 社評:大國均表支持 潘基文連任無懸念(2011/06/10)
  • 社評:救災效果不彰 菅直人再陷危局(2011/04/21)
  • 社評:蔡英文的兩岸論述走不出台獨心牢(2011/02/24)
  • 社評:蔡英文為什麼變了樣?(2010/05/27)
  • 社評:賴幸媛與大陸下棋 需合作博弈(2010/02/19)
  • 社評:國民黨政治人物應向胡志強看齊(2010/02/10)
  • 社評:鳩山施政理念 實在太大(2009/11/05)
  • 社評:陳水扁荒謬不悔改 台灣的不幸(2009/09/18)
  • 社評:馬英九絕非冷血 外媒左右輿論(2009/08/19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文化論衡
  • 社評:嚴格區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開發(2009/06/28)
  • 社評:蔡英文與陳水扁 激烈拉鋸民進黨(2009/04/10)
  • 社評:山寨文化興起與PK央視春晚省思(2009/01/30)
  • 社評:巴黎將拍賣圓明園銅獸首 國人憤慨(2008/12/03)
  • 社評:中國積極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(2008/01/29)
  • 社評:文化實力未彰顯 中國軟實力有限(2007/05/25)
  • 社評:沒必要擔心龍的形象令西方不安(2006/12/14)
  • 社評:和而不同 中國精神(2005/12/09)
  • 社評:成龍還不能退休(2005/10/07)
  • 社評:為何要重視香港迪士尼(2005/09/14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 熱點回放
  • 社評:中國的太空心態(2005/10/18)
  • 社評:激怒中國是小泉的戰略手段(2005/10/21)
  • 社評:小泉對華的下一步動作是什麼?(2005/10/20)
  • 社評:解決東海氣田爭端關鍵是實事求是(2005/10/08)
  • 社評:太空,中國走向強國的挑戰之路(2005/10/12)
  • 社評:曾慶紅指出了香港的要害(2005/09/13)
  • 社評:新疆反恐決不能手軟(2005/10/04)
  • 社評:敲一敲馬英九遭槍擊假新聞的警鐘(2005/09/11)
  • 社評:消除西方對華歧見極艱難(2005/09/27)
  • 社評:“爭取拖”對民進黨有利嗎?(2005/10/11)
  • 更多 >>  
    首頁 | 港澳新聞 | 國際時事 | 兩岸專區 | 軍事聚焦 | 評論世界 | 財經視角 | 文萃大觀 | 中評電訊 | 時事專題
    關於我們 | 中評動態 | 招聘人才 | 聯系方式 | 鏈接方式 | 中評律師 | 驗證記者証 | 免責條款
         最佳瀏覽模式: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  ©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